學吉他會有一部分都要跟設備扯上關係,不管是琴、效果器、甚至於錄音設備等。一些朋友、或者跟我學琴的同學都會問相關的問題,問題大概會有幾纇:
- 這顆 (效果器) 好不好?這個型號好不好?
- 哪一顆效果器比較好聽?那一台綜合效果器的聲音比較自然?
- 哪一顆音箱聲音比較讚?
- 壓縮器 (Comp) 是做什麼的?Attack, Threshold, Release, Ratio ... etc 是做什麼的?
一般來說:
- 好的設備 + 正確的態度,容易有 1 + 1 >>> 2 的效果
- 爛的設備 + 正確的態度,雖然設備不好,但是方法正確,態度認真:1 + 1 >= 2,效果還是會不錯
- 好的設備 + 不正確的態度:1 + 1 < 2, 甚至 < 0
- 當然,爛的設備 + 爛的態度 ..... 這就不提了. ......
所以上述朋友會問我的問題,我大部分不會給直接的答案,反而會有以下的 SOP 程序,幫助如何做功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設備。
『數位設備』的範圍有點大,所以如同文章標題,本文先鎖定在吉他手的『數位綜合效果器』為主、『吉他音箱』為輔。其他諸如:單顆效果器、錄音介面、鍵盤、監聽 ... 等,選購的 SOP 道理是通的。
選購前:
一、了解用途、需求、預算
像吉他效果器可以分成幾種用途:練習用、娛樂/自娛用、表演用、錄音用、
知道用途,接下來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需求就是要看看自己到底需要買到什麼等級的機器。以吉他綜合效果器來說,通常都是包山包海
用途中提到練習用的需求:調音器、節拍器、MP3 播放器、甚至於接電腦錄音、調 Tone、Loop (Jammer) ,這些是我個人在幫朋友選購效果器用途的第一考量,詳述在下一段說明。
最後就是要看看自己的荷包深度啦,正所謂:荷包的深度,決定設備的廣度。。。。。
二、考慮實用性
買新設備很爽、很開心。但是買回來要是派不上用場,只能當裝飾品,就像在市開跑車,怎麼開都無發發揮跑車的性能。
像是買吉他音箱來說,大部分的吉他手都認同真空管聲音比數位好,通常也都期望擁有真空管音箱。但是就現實面來看,要在家裡擺一個 4x12 的管機,然後用機器的正常音量工作,幾乎是不太可能的,除非你有自己的練團室、或者錄音室,否則以都會區狹窄的居住空間,幾乎是不太可能派的上用場的。
※ 另類管機思考 by 黃中嶽 (當代樂手)
吉他音箱廠商這幾年也注意到這點了,開始研發所謂的『小管機』,讓居住在都會區裡,空間不夠的吉他手,也能夠享受管機美好的聲音。『小管機』有一個小字,實際上音量、音壓和數位音相比起來還是蠻大的,但是適度的調整,是可以正常的在小空間裡使用的。
關於小管機,當代樂手論壇有很多熱心的網友整理了很多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小管機 Show
另外,『派不上用場』和『不會用』是兩回事,前者是有很高的環境需求、預算門檻,不容易長期擁有的;後者是可以透過『學習』進而了解、融會貫通,而且終身受用。
一個論壇常見的問題:該買單顆還是綜合效果器?初學者,特別是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或者不清楚自己要什麼的朋友,我的建議是先買『綜合效果器』。因為機器相關觀念是一樣的,把一台的功能、概念弄熟了,一則通,萬則同。剩下要考慮的就是各個廠牌 Tone 的特色、外觀、介面、耐用度、價位 ... 等。
這幾年拜數位科技的進步之賜,數位綜合效果器的功能都很強大,在第一段的需求中提到的練習用需求:調音器、節拍器、MP3 播放器、電腦錄音、調 Tone、Loop (Jammer) ,這些以往都是單獨賣、高價位功能,現在一台小小的機器可能就同時包含好幾種。
所以以實用性來看,練習階段的選擇,我個人比較推薦綜合效果器。
三、考慮耐用度、擴充性
這兩點也是選購設備時必要考量的,耐用度通常牽涉到作工、用料、組裝、品管等因素,這部分就跟廠商的成本考量有關係。這幾年很多大廠都基於成本因素,都把生產線移到生產成本低廉的地方,整體來講,品質多少受到影響。一些綜合效果器的耐用度大大降低,通常是腳踏開關、電子材料用料不佳、品管不佳等因素,造成機器往往沒多久就掛了。
另外要考慮擴充性,有多少組 IO?如果機器是練習用 + 錄音用,多組 IO 會比較方便作業,不用在那邊為了接線而花時間、花心思,專注在音樂上。
能否接電腦?能存多少組設定?能否備份資料?
能否外接其他單顆效果器?通常需要有 Send、Return 這兩個。
四、了解設備的規格和特色 (Spec. & Features)
規格 (Spec.) 就是告訴使用者,這台機器工作規格、有多少記憶空間、 IO、記憶空間、訊號輸出的範圍、機器實體大小、重量 ... 等。
特色 (Features):幾組音箱模擬、單體模擬、單顆效果器、控制踏板 ... 等等。
所以吉他綜合效果器有幾個名詞一定會常出現:
- Preamp:經典音箱前級模擬,模擬一些經典吉他音箱的前級,像是 Fender Twin Reverb、Bassman、VOX AC-30TB、MESA/Boogie combo/Rectifier、Marshall JCM800/900/2000 ... 等。分類大多有三大類:Clean、Low Gain、High Gain
- Cabinet: 音箱單體, 常見的就是 1x10, 2x10, 2x12, 4x12 .... 等
- FX: 包含了 OD/DS/Fuzz (破音)、Modulations (Chorus, Flange, Phase )、空間類 (Delay, Reverb)、Dynamic/Filter (Comp, EQ, Wah, Noise Gate ... etc)
- Controller: 通常就是用來決定現場表演時機動性的,例如指定參數到某個開關、或者踏板,Wah-Wah 是最常見的應用之一。
五、官方網站 / 手冊
購買前最後去官方網站逛一下,了解確切的相關資訊,包含是否有提供其他軟體工具的下載、軔體更新、有沒有提供官方的 User Club、使用者手冊、技術規格 .... 等。
大部分的廠商都有免費下載手冊的服務,建議事先大概閱讀一下,特別是規格的部份,支援到什麼程度,有多少 I/O .... 有沒有覺得該有的卻沒有 .... (後敘)
另外一點是可以注意的,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廠商更新版本的頻率都頗高,所以注意一下時間點,留意每年在美國舉辦的 NAMM Show .... 。 (後敘.)
六、週邊設備
有沒有其他額外周邊可以選購,通常夠專業的廠商,有設計過的產品,都會有這樣的選擇。提供給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更有彈性的使用空間。
七、社群論壇 / Google / Youtube
這部份很簡單,如果是已經上市的產品,那就到處看看別人的使用心得,聽聽 Demo。
聽別人的 Demo 最好找有列出詳細錄音的規格的。如果只一直在強調產品本身,故意不提它用啥東西錄音的 (搞不好搭配高檔的音箱+錄音介面+後製),那就看看就好。因為只要是可以後製的,都可以改、可以修。
最好有詳細錄音規格、使用的音箱、麥克風、接線配置、使用的吉他型號等,這樣才是比較完整的參考依據。
就像某個數位相機的廣告,廣告自家的產品,卻用對手的箱機拍,如果不夠細心,可能真的會被唬過去。
------- Copyright © 2011-2015 Rick KY H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
選購中 (勸敗??)
到樂器行時,先確定有沒有貨、同時能不能試,不給試就再聯絡。
可以的話,找一顆跟自己用的音箱差不多大小的試,不要找樂器行裡最好的音箱。如果可以找到同一個型號的更好。
做單元測試,因為數位綜合效果器通常東西會很多,先了解怎麼獨立控制每一個部分,例如只開一顆 OD,其他都關掉,以此類推,大概知道每一個類別怎麼單獨操作。
接下來分別找有 Clean 、Power Chord、 Solo,自己熟悉的歌,然後用上述的單元單獨彈奏。
另外也可以試驗看看 Preamp 的動態部分,試著調整琴的 Volume 大小、彈彈看,聽聽看 Preamp 的音色變化;另外也可以用 picking 的大小力測試 Preamp 的動態表現。
如果上述在現場很快就可以找到,基本上這台機器的使用者介面是很 OK 的,就可以準備衝了 (勸敗) ~
選購後
了解機器的特性、發揮他最大的效果。
每一台機器其實都有他自己的個性,雖然都會有所謂的『前級模擬』,但是不見得都會 100% 像模擬的對象。
很多模仿藝人,雖然在模仿別人,但是其實模仿到最後,漸漸的,他們會有屬於各自的特色。
所以了解機器的特性,了解自己的需求,發會他最大的效果。
※ 版權所有,謝絕轉載,請尊重著作權法 ※
基本上,『買設備』這件事情可以當做『在學習』來看到,所以我會花很多時間做功課,找資料。
剛好,最近我也想要添購效果器,訴求是耐用、方便攜帶、具備學習或者練習輔助的,所以還是以數位綜合效果器為主。
因為用很久的 GNX4 按鈕又壞了兩顆,雖然他具備了我個人覺得一個練習時必備的所有功能:Drum Machine、Looper、MP3 player、可外接記憶卡 ... 但是可惜的是,GNX 系列的開關、踏板一直以來都不是很耐用,而且官方也已經沒有繼續研發新產品了。
我另外有一台 VG99 ,是功能非常強大的吉他合成器,除了主機本身,還有另一個踏板 FC300,在練團室時放在譜架上,一個不小心就會扯到 .... 最後狠下心,把它賣掉,雖然聲音很棒。
所以我開始 Survey 下一個目標,鎖定目標大概就是:GT10、POD HD 500
不過經過上述的 SOP 之後我決定暫緩這個計畫。
首先是 GT10,這個時間點,讓我想到上市時間的問題:
- 1995: VG8
- 1996: GT5
- 1998: GT3 (2000: VG88, GR33)
- 2001: GT6 (2003: GK3)
- 2004: GT8, GR20 (2007: VG99)
- 2008: GT10 (2011: GR55)
- 2012: GT100 <--- 2012/01/26 updated
一開始看過 GR55 的規格是很心動的,根據行銷的影片介紹:他相當於 GR20 + VG99 + GT10,同時可以外接 USB 播音樂、支援 Looper 功能、踏版型 (方便攜帶)、價格不貴 (25K NTD),從這些規格看起來真的是超誘人的。
不過仔細看過手冊之後發現以下的地雷:
- 沒有 Dual channel:VG99、GT10 都有,但是他可以有 Modeling + Normal Input 這樣使用。
- Looper 只有 20 秒:我以為跟 GNX4 一樣,會存到 USB,由 USB 大小決定
- 播放音樂只支援 WAV, Riff 兩種格式 (嗯, 實用性不高, 如果要自己放 backing 的話)
- 沒有 Normal Guitar Input ( Normal 一定要透過 GK3 pickup,VG99 則可以直接 Input) ....
- I/O 不多,沒有 XLR
按照上面產品的上市時間點,加上產品前後功能的差異,GR/VG 的新功能會出現在隔年的 GT,GT 的新功能會出現在幾年後的 VG/GR .... 以這樣的邏輯來看,上述提到的功能 (Looper、Player) 可能會出現在下一代的機器上。
2012/01/26 後記: Roland 新一代綜合效果器 GT-100 已經在 2012 NAMM Show Announce. 大致上就是估計的產品上是週期.
至於 POD HD 500 暫時不考慮的原因還是因為產地的因素,而且 Line 6 的耐用性網路評價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先觀察一個一年再看看。
工作之餘我喜歡在樂手相關論壇逛,有時候是在撿便宜、找好康、同時也是在學習、有時候也是在觀察一些社會百態。下是 screenshot 著名效果器大廠 Line6 POD HD 500 上市之後,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很有趣的現象 ~
延伸閱讀 (站內)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站外)
更新紀錄
- 20110522: 初版
- 20120126: 更新 GT100 資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本文內容 (為避免垃圾訊息,輸入的意見訊息會經過站長過濾才會出現,敬請見諒。或者可以使用 FB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