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2021/11/06: 本文不再維護,已搬移到 新位址
級數 |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C 大調順階 | Cmaj7 | Dm7 | Em7 | Fmaj7 | G7 | Am7 | Bm7-5 |
C 小調順階 | Cm7 | Dm7-5 | Ebmaj7 | Fm7 | Gm7 | Abmaj7
Am7-5
| Bb7 Bdim7 |
級數 |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A 小調順階 | Am7 | Bm7-5 | Cmaj7 | Dm7 | Em7 | Fmaj7 | G7 |
A 大調順階 | Amaj7 | Bm7 | C#m7 | Dmaj7 | E7 | F#m7 | G#m7-5 |
- 大調 IV 換成 IVm
- 大調 IIm 常換成小調的 IIm7-5
- 大調 三級的 IIIm7 換成 bIII .... 等。
- 小調的 IVm 換成 IV
- 大調的結尾經常出現 bVI - bVII - I,勉強可解釋成利用小調的 VI - VII 級
- .... 其他 ..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
這種和聲技巧和其他和聲技巧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比較一下另外兩個常見的和聲技巧:代理和弦 (Substitute Chord) 和次屬和弦 (Secondary Dominant)
和代理和弦 (Substitute Chord) 不一樣的是,代理和弦是利用和弦內音的重疊性比例的原則來做代換。跟『轉調』的聽覺上比較沒關係,聽起來還是在使用調內的順階和弦做和聲。但是可以營造出調內的另外一種感覺。使用上一首歌曲裡面經常會同時使用很多次,所以容易營造出另一種感覺。
和次屬和弦 (Secondary Dominant) 不一樣的是,次屬和弦利用的是終止式的概念,但是只選用五級和弦。他有明顯的轉調感覺,但是就歌曲的張力來說,就會『太超過』。所以通常次屬和弦出現的地方都是弱拍、第四小節三四拍、填充小節、製造經過音 (升降冪) ... 除非刻意安排 (加州大旅館),否則大多只是修飾的作用。如果是理性作曲 (就是以和弦架構寫旋律) 的方式寫歌,很容易寫出一直轉調的旋律。
調式內轉和其他和聲技巧比較起來,我個人覺得是很內斂的一種技巧。通常出現的長度是以一個小節,不會像代理和弦用那麼多,也不會像次屬和弦那麼短暫。就以上提到的三種和聲技巧的張力比較起來,個人認為可以是:次屬和弦>調式內轉>和聲代換。
次屬和弦張力最大,依照目標和弦不同而不同,可能會在很多調中跑來跑去;調式內轉只會在大小調之間互換,可以說是兩個調在轉換;代理和弦只會用到順階和聲,簡言之就是單一調性和聲之內,不會 outside。
當然上述的用法是適用一般流行歌曲,其他類型音樂則不見得適用。
其他進階的和聲就比較少出現在流行歌曲裡,再此先暫時不討論。
延伸閱讀(站內):
參考資料/線上資源:
- 爵士樂理入門 (Jazz Theory for Novices) - 李承育著
- 征服琴海 (Complete Guitar Playing) - 林正如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討論本文內容 (為避免垃圾訊息,輸入的意見訊息會經過站長過濾才會出現,敬請見諒。或者可以使用 FB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