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2006:音樂學習、器材使用心得筆記,範圍包含:音樂理論、吉他、鍵盤、MIDI、編曲、音樂製作 … 等技術層次議題,內容深淺不一,僅是個人學習的心得筆記、想法,非教學,歡迎同好交流指教。文圖除非註明轉載、出處,否則均由 Rick KY Hwang (瑞克) 撰寫、繪製,未經允許,請勿私自以各種方式捷取、轉載。如有任何不當引用圖文,還請告知

最佳瀏覽環境: 解析度 1440x990 以上,建議使用 Firefox、Chrome、Safari 瀏覽器

2014/07/26

[已搬移] X13: 十三和弦 (X13 Thirteenth Chord)


Updated 2021/09/04: 本文不再維護,已搬移到 新位址

基本概念


十三和弦由七和弦往上堆疊九度音、十一度、十三度音。我們知道七和弦基本的有五種:大七 (Major Seventh)、小七 (Minor Seventh)、屬七 (Dominant Seventh)、減七 (Diminished Seventh)和半減七 (Half-Diminished Seventh),基本的組成音如下:

Interval13579 (2)11 (4)13 (6)
Xmaj13 (Major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Xm13 (Minor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X13 (Dominant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註:表格中的 P、M、m 分別代表完全音程 (Perfect) 、大音程 (Major)、小音程 (Minor)。M3 表示大三度、m7 表示小七度、P11 表示完全十一度。詳細說明請參閱大調音階介紹。

先用 Cmaj13, G13 作說明,如下:

Interval13579 (2)11 (4)13 (6)
Cmaj13
C
E
G
B
D
F
A
G13
G
B
D
F
A
C
E

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 G13 來看,他是屬七和弦延伸,所以算是 C 大調的順階和弦(因為 G7 是 C 大大調的五級),所以 G13 參考 C 大調音階,剛好組成因都是 C 大調音階的組成音(所有白鍵);同理,Cmaj13 也用了 C 大調音階所有的音。

不過實際上一個和弦有那麼多音,全部彈基本上沒什麼意義。所以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取捨』的智慧與哲學。同時,到這裡有人一定會想到調式音階,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記憶方式

這種組成音很多的和弦,很難記,所以我參考 X11 和弦的記憶方式,不過是以七和弦作為基礎,以 G 和弦為例子,如下:

Interval1357M9P11M13
Gmaj13
G
B
D
F#
A
C
E
Gmaj7
Am
G13
G
B
D
F
A
C
E
G7
Am
Gm13
G
Bb
D
F
A
C
E
Gm7
Am


不難發現,都是原本的七和弦+二級小三和弦,用複合和弦表示如下:
  • Gmaj13: Am / Gmaj7
  • G13: Am / G7
  • Gm11: Am / Gm7
在樂器上找到 G7 ,然後再把 Am 加上去就得到 G13,其中Am 是 G7 的延伸音,也就是我們想要強調的東西,一般會把它放在高音位置。在鍵盤上很簡單,左手按個 G7,右手按個 Am,甚至可以任意用不同的轉位的 Am。

除了上述的方法,另外可以用 Shell Chord  + Tension (延伸音)。吉他手用這種方式會比較容易思考。



------- Copyright © 2014-2015 Rick KY H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


取捨

一個和弦有七個組成音,其中有些會和其他因形成不協和音程 (Dissonant),像是小二度、小七度、減五度、增五度,因為功能上的調整,而會有所取捨。

以 G13 為例,我們看看每個音的重要性:

屬七和弦音
  • P1 完全一度:也就是根音,依照位置,有時候也可以省略不彈。如果有 Bass 手則可以省略,或者因為和弦進行安排,也可以彈其他東西。
  • M3 大三度:決定和弦大小屬性,要彈。如果和弦中出現 P4 或 P11,則可以省略其一。以 X13 的角度來看,省略 P11 機會比較大。像 X11 或者掛留和弦 (Suspended Chord) 都需要 Suspended 聲響,所以反而會省略三度音,讓和弦屬性屬於曖昧的狀況。
  • P5 完全五度:是第一個省略的,因為它不會影響和弦的特性。和聲上通常用來補強根音的平衡與飽滿度,所以吉他手用 X5 + Distortion 。
  • m7 小七度:屬七和弦的特徵音 (Character Tone),最重要的音,絕對省不了。
延伸音
  • M9 大九度:則看需求可有可無
  • P11 完全十一度:如大三度的描述,通常不會彈,因為可能會跟三度音撞在一起,形成小二度。
  • M13 大十三度:十三和弦的特徵音 (Character Tone),所以當然不能省。沒有彈出來,就等於白搭了。

上述每個音的描述,依照狀況以及和弦進行,會有不同的取捨,上述是基本的原則與概念,但不要當作公式來套,因為實際應用要看前後文才知道(跟英文一樣,文法只是通則、慣例)。『前後文』指的是和弦進行。類似概念參考『再談 Guide Tone』的說明。



十三和弦與調式音階


G13 這個例子剛好使用的是 G Mixolydian 音階的組成音。其他像 Xm13、Xmaj13 也都有剛好組成音和調式音階一樣,特徵音用紅色標示,整理如下表:

Level13579 (2)11 (4)13 (6)Mode Scale
Xmaj13 (Major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Ionian
Xm13 (Minor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Dorian
X13 (Dominant 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Mixolydian

上述這三種十三和弦,『剛好』有對應的三種調式音階,其他調式音階就沒有那麼剛好了,不過只要做一些變化,就可以達到累的對應,常見的如下:

Level13579 (2)11 (4)13 (6)Mode Scale
Xmaj13#11
P1
M3
M5
M7
M9
A11
M13
Lydian
Xm b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Aeolian
Xm b9b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Phrygian

那 Locrian 呢?當然也可以湊出來,只是不好懂而已。長這樣:Xm7 b5 b9 b13。。。很壯觀,但不實際 XD


十三和弦、六九和弦與五聲音階

十三和弦通常會省略十一度,形成七和弦再加上九度和十三度的狀態。

七和弦是和聲應用的分水嶺,七和弦以上算是繽紛,豐富色彩的和聲畫面。但有些音樂 (通常是 Fusion、Smooth Jazz、New Age、Epic ... etc) 喜歡用節奏、音色、或者混音技巧來營造豐富的音樂畫面,所以為了讓音樂畫面繽紛但不紊亂。改變複雜的和聲是其中一種編曲方式。

把七和弦改回到三和弦的狀態,就是簡單化和聲的基本方法。依照上面描述的十三和弦,除了省略十一度,另外再把七度音也省略, 則可以得到一個以三和弦為底的六九和弦: X69

Interval13579 (2)11 (4)13 (6)
X13
P1
M3
M5
M7
M9
P11
M13
G13
G
B
D
F
A
C
E
G69
G
B
D

A

E

這個組成音,眼熟的人應該不難發現剛好也是五聲音階。在很多 Fusion 音樂裡很常出現 69 和弦 + 五聲音階為主體的結構。這樣的音樂聽起來不會有太複雜的和聲系統,同時又具備好聽的旋律線。


※ 版權所有,謝絕轉載,請尊重著作權法 ※


「我以為聲音像是波浪,一波一波推過來的海浪,看不見的海浪,如果看得見這種海浪,那就可以畫出一幅歌聲,也可以聽見彩虹的聲音」

我看著他超乎常理的描述,發現這句話並不無根據,聽與看,純物理來說,不都是憑藉著頻率與振幅的變化?

「聽見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心裡就自然湧出了狂喜,這樣你懂不懂?」

「明白,像是有愛情從耳朵裡穿進去。」』
-- 燕子 by 朱少麟


我小時候很喜歡畫畫,特別是水彩畫(還參加過比賽,但從沒得獎過 XD)。以前那種十二色的水彩顏料很貴,所以每次畫完,都會用剩下的顏料,在彩盤上實驗各種顏色組合,看看會變化出什麼顏色。後來發現當這些顏色都或在一起的時候,最後一定是變成黑色,但不是純黑色,而是幽暗的黑色。

我們現在使用的音階是十二平均律,剛好也是十二個。當幾個音放在一起,經過共振產生的聲響,讓我們有了和弦的感覺,但是當音符越來越多時,聽起來的感覺也越來越暗,這種現象,和我小時候喜歡亂組合水彩顏料一樣。

所以後來我知道把十二色的顏料都或在一起會變幽暗的黑色,我就不會那樣做了,除非我想畫的『灰色的天空』。音樂上的想法,和視覺的想法是類似的,以物理現象來看,他們都是頻率的表現,只是用不同的能量形式呈現罷了。


延伸閱讀 (站內)
  1. 吉他琶音 (Arpeggios) 練習 - 以 Gmaj7 為例
  2. X11: 十一和弦 (Eleventh Chord)
  3. 減七和弦 (Diminished Seventh)
  4. 半減七和弦 (Half-Diminished Seventh)
  5. 大調音階
  6. 再談 Guide Tone
  7. 吉他的和弦聲位基本概念 (Chord Voicing)
  8. Shell Chord
  9. 五聲音階 (Pentatonic) 與調式音階 (Mode) 的關係
  10. 淺談 Modal Harmony (調式和聲)
更新紀錄
  1. 20140726: 初版

2014/07/19

學習聆聽


『聆聽』是學音樂過程中很重要的過程。樂手透過大量聆聽來增加自己的深度與廣度、創作者可以觸發更多靈感、編曲者可以借此獲得編曲的想法。。。當然,大眾聆聽獲得心靈的慰藉與釋放。

聆聽的角度很多,可以從曲風、從時間 (年代)、樂器編制、呈現形式 (Live or Studio)。不管是什麼角度,我認為『聆聽』這件事情,本身是需要學習的,而且非一簇可及的,更不是有絕對應感就比較厲害(問這問題的人,很容易被我吐槽 XD。。。不過有時後我也會裝傻、或者順應潮流)。

有些經典,可能無法一下聽懂,或者無法接受。可是大家都說那是經典,一定要練,不練你就是遜咖。在那樣的氛圍之下,只好默默的吞了下去。。。相信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啃了很多自己根本沒聽過,聽不下去,打從心底不會喜歡的歌曲。


對我個人來講,這類的歌還真不少,有時候只是練來交差的,當時心理並不會真的喜歡,或者平常根本不會聽 (像是 GNR 一些名曲)。但是不管 join 怎樣的樂團,這些歌都會有很大的機會被拿出來反覆彈奏。

網路上這類歌曲的教學很多,吉他有太多太多這種『排行榜』,像是百大精典 Solo、百大吉他手、百大速彈、百大 Riff、百大 Blues / Rock / Jazz Licks 、百大 OOXX .... 依照不同國情有不同的排行榜,總之,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以前我還真的會去搜集這些東西來聽,過程之中,大概受限於個人背景因素,大部份的歌曲是吞不下去的,過程也曾經因此迷失過自己。

我小時候對於像 Progressive Metal、Power Metal、Death Metal 接受度比較不高,也有一些刻板印象。同樣的藍調也是,因為一開始就是聽 Robert Johnson 這種原始的 Delta Blues 很不習慣,也是同樣的有一些刻板映像。

不過後來我開始接觸一些不一樣的朋友,也間接接觸了不一樣的音樂、讀了一些世界各地音樂的故事、練了一些相關技術的東西,雖然沒有練得很精深。

經過這些磨練與成長一段時間後,耳朵已經能夠慢慢的『抓住』以前不習慣的音符和感覺、腦袋也漸漸能夠了解這些音符的『語意』。過程中我也去了解了這些音樂背後的創作動機,找到了源頭之後,以前完全吞不下去的,現在大部份都可以聽得懂,也不會排斥。

現在我聽比較是心理與心境的選擇,用功能性的角度來聽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



※ 版權所有,謝絕轉載,請尊重著作權法 ※
------- Copyright © 2014 Rick KY H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


記得剛開始覺英文的時候,老師說英文名詞有單數和複數、可數不可數。。。在人生還沒有啥歷練,也還沒有啥自主的思維的年紀,只能囫圇吞棗。背了一堆單字,什麼字尾加 s / es / ies / 特殊變化.... 等。

幾年後,我開始學習資料庫設計與應用,過程中經常面對資料關聯性,像是一對一、一堆多、多對一、多對多 ⋯ 等。才慢慢了解了,為啥老外講話要區分單數複數;為啥有些英文老師都會說英文是具備『邏輯性』的語言(但大部份的老師是說不出所以然的);為啥很多程式語言宣稱具備自然語言特性,像是 Perl、Ruby、SmallTalk。

所以音樂的聆聽,可能無法一下子就了解他的明白,但是經過人生的歷練之後,只要一直把它放在心裡,反覆地聆聽,反覆的思考,時間會讓你明白的。用一段我很喜歡的演講來結尾: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This approach has never let me down, and i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in my life.


-- Steve Jobs


延伸閱讀 (站內)
  1. 簡單、複雜
  2. 相對、絕對音感
  3. 如何聽一首歌?
  4. 那些年練過的古典吉他歌曲
  5. 過年,想找的就只是回憶而已:那些年練過的流行歌曲